春分,為中國二十四節(jié)氣的第四個節(jié)氣。古人云:“春分者,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币簿褪钦f,春分是一年四季中陰陽平衡、晝夜均等、寒溫各半的時期。由于春分平分了晝夜、寒暑,人們在保健養(yǎng)生時也應注意保持人體的陰陽平衡狀態(tài)。無論在精神、飲食、起居等方面的調攝上,還是在自我保健調理方面都要順應此時的節(jié)氣特點,講求“平和”,以和為貴,以平為期。
起居養(yǎng)生
早睡早起宜養(yǎng)肝
春分之后自然界生機勃勃,萬物欣欣向榮,這時人們應當順應自然界生機勃發(fā)之景,早睡早起,早晨去散散步,放松形體,使情志隨著春天生發(fā)之氣而不可違背它,這也是適應春天的養(yǎng)生方法。
不要過早減冬裝
“春不減衣,秋不戴帽”。春分之后,有些地區(qū)氣溫還未轉暖,不要過早減掉冬衣。由冬季轉入初春,乍暖還寒,氣溫變化又大,過早減掉冬衣,一旦氣溫下降,就難以適應,會使身體抵抗力下降。病菌乘虛襲擊機體,容易引發(fā)各種呼吸系統(tǒng)疾病及冬春季傳染病。
多開窗戶勤通風
初春的天氣剛剛由寒轉暖,各種致病的細菌、病毒隨之生長繁殖,為避免春季各種疾病的發(fā)生,預防措施必不可少。
戒驕戒燥
春分時節(jié),做到心平氣和,保持輕松愉快、樂觀的情緒,從而安養(yǎng)神氣,切忌大喜大悲、情緒波動劇烈而不利于肝氣疏泄,與春分時節(jié)的“陰陽平衡”特點相應。
運動養(yǎng)生
郊游踏青
春分時節(jié),春光明媚,鶯飛草長,桃紅李白,百花盛放,此時仍然是郊游踏青的好時節(jié),可在風和日麗的時候與好友結伴郊游,多去郊外走走,呼吸新鮮空氣,調節(jié)身心情志,以利于肝氣的疏泄。
遠離春困
“春困、秋乏、夏打盹”。春分期間,春光明媚,氣候回暖,人們容易感到困倦、疲乏,民間稱之為“春困”。保證充足睡眠,作息規(guī)律;多食含維生素B族食物,可驅“春困”,如大豆、花生、火腿、黑米等;飯量不宜過飽。積極參加鍛煉和戶外活動,促進或改善機體血液循環(huán)。
食補養(yǎng)生
春天正是各種植物萌生嫩芽的大好時節(jié),食用豆芽、蒜苗、豆苗、萵苣都正當季。此外,民間還有“春則食香,夏則食臭”的講究,春分習俗吃春菜,如豆芽、春韭、薺菜、菠菜、春筍、蒲公英、馬齒莧等等。由于春分后細菌等生物也在繁殖壯大期,生冷之品要少吃,避免損傷脾胃。在烹調魚、蝦、蟹等寒性食物時,其原則必佐以蔥、姜、酒、醋類溫性調料,以防止本菜肴性寒偏涼,食后有損脾胃而引起脘腹不舒之弊;在食用韭菜、大蒜、木瓜等助陽類菜肴時常配以蛋類滋陰之品,以達到陰陽互補之目的。
春分養(yǎng)生之保健調養(yǎng)
春分還是在春天的范疇之內,所以重點調理肝,避免肝氣郁結或者肝火旺盛的出現(xiàn)。家庭自我保健推薦兩個穴位,行間穴和太沖穴,建議從太沖穴到行間穴刮痧,對于保肝護肝效果是比較理想的。
1.行間穴
位置:足背側, 第一、二趾間, 趾蹼緣的后方赤白肉際處。
釋義:此穴肝經滎穴,中醫(yī)認為:滎主身熱。所以,對于肝火旺盛導致的一系列肝的異常問題,均可用此穴來進行緩解。
2.太沖穴
位置:足背側,第一、二趾間, 趾蹼緣的后方赤白肉際處。
釋義:此穴為肝經原穴,是肝經原氣流注之地,肝動力之所在。可調和肝相關的任一病癥。
頭部刮痧好處多
《黃帝內經·素問》的“脈要精微論”稱:“頭者,精明之府”,它不但穴位豐富,而且是人體經絡匯集的重要部位,“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上注于頭面”。頭部刮痧能加速血液循環(huán),改善和增強頭皮及腦細胞的血氧供應,消除大腦疲勞。
因此,春季早起時,可趁著大自然陽氣和體內陽氣開始升發(fā)之時,適當進行頭部刮痧,刺激頭部諸多經穴,能讓體內陽氣升發(fā)舒暢,令氣血流通,使人神清氣爽。如經常做頭部刮痧可以促進頭部血液循環(huán),消除疲勞、消除頭痛、改善大腦供血,長期做頭部刮痧還有利于改善頭發(fā)干燥、脫發(fā)的現(xiàn)象。
蕪湖市中醫(yī)醫(yī)院中醫(yī)護理門診提供督灸、臍灸、任脈灸等多種灸療以及刮痧、平衡火罐、耳穴壓丸等系列養(yǎng)生技術服務。
地址:蕪湖市中醫(yī)醫(yī)院門診樓五樓護理門診。
就診時間:周一到周日下午2:00-5:00。
電話:0553-5967282
地址:蕪湖市九華南路430號
咨詢電話:0553-3838500 中藥飲片快遞咨詢電話:0553-5960557
網站聲明:蕪湖市中醫(yī)醫(yī)院 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24
微信公眾號
微信訂閱號
視頻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