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適(1891—1962),原名胡洪骍、嗣糜、字希疆,參加留美考試后改名適,字適之,安徽績溪人?,F代學者,歷史學、文學家,哲學家。胡適早年在上海的梅溪學堂、澄衷學堂求學,初步接觸了西方的思想文化,受到梁啟超、嚴復思想的較大影響。1906年考入中國公學,1910年考中“庚子賠款”留學生,赴美后先入康乃爾大學農學院,后轉文學院哲學。1915年入哥倫比亞大學研究院,師從哲學家杜威,接受了杜威的實用主義哲學,并一生服膺。1917年回國,任北京大學教授,加入《新青年》編輯部,撰文反對封建主義,宣傳個性自由、民主和科學,積極提倡“文學改良”和白話文學,成為當時新文化運動的重要人物。“五四”時期,與李大釗等展開“問題與主義”辯難;陪同來華講學的杜威,任杜威的翻譯二年多;與
胡適5歲開蒙,在績溪老家私塾受過9年舊式教育,打下一定的舊學基礎。1904年到上海進新式學校,接受《天演論》等新思潮,并開始在《競業(yè)旬報》上發(fā)表白話文章。1910年夏赴美留學,先入康乃爾大學習農科,后轉入文科;1915年進哥倫比亞大學,追隨實用主義哲學家杜威學習哲學。1917年完
五四時期,胡適連續(xù)撰寫《歷史的文學觀念論》、《建設的文學革命論》等文,提倡“國語的文學,文學的國語”,并相繼完成《國語文法概論》、《白話文學史》等著作,對白話文取代文言文而成為現代中國人重要的思想和交流工具起了決定性作用。
在理論倡導的同時,胡適還進行了一些文學創(chuàng)作的“嘗試”。其小說、劇本均未見成功,獨有出版于1902年的《嘗試集》,乃文學史上第一部白話新詩集,頗有開拓之功。
文學創(chuàng)作非其所長,在新文化運動中,胡適另一主要貢獻是輸入新思想。其《易卜生主義》、《貞操問題》,當年都是振聾發(fā)聵之作。而從問題與主義之爭,到《人權論集》,再到主辦《獨立評論》,胡適始終堅持獨立姿態(tài)和批判精神。抗戰(zhàn)軍興,胡適出任駐美大使;勝利后又先后擔任北京大學校長和中央研究院院長。但其始終保持書生本色,不曾背叛五四主義知識分子。
胡適稱新文化運動為“中國的文藝復興”,并斷言其有四重目的:研究問題;輸入學理;整理國故;再造文明。照他的理解,所謂整理國故,就是用科學方法對三千年來破碎的古學進行一番有系統(tǒng)的研究。故胡適治學特重方法,屢次撰文介紹清儒與西哲的“科學方法”,以至于再三聲稱他的學術研究都是為了證明并推廣其“科學方法”。
胡適治學有兩個主要領域,一是中國哲學史,一是中國文學史。盡管《中國哲學史大綱》只出版了上卷,《白話文學史》也沒有下編,可這兩部書都是建立規(guī)范并奠定學科基礎的經典性著作。后人可以贊賞,也可以批評,卻無法漠視其存在。前者的平視諸子以及歷史的眼光,后者的雙線文學觀念,都是對本世紀學術發(fā)展影響甚深的“大膽假設”。另外,他首創(chuàng)新紅學,重修禪宗史,以及用歷史演進法來研究中國章回小說,都是開一代新風,功不可沒。
抗戰(zhàn)以后,因奔走國事,再加上自身學術路數的內在限制,胡適學術上未能更上一層樓。晚年沉醉于《水經注》疑案,目的在為戴震辯白,下力甚大,據專家說,至今無人在《水經注》的研究上超過他。
地址:蕪湖市九華南路430號
咨詢電話:0553-3838500 中藥飲片快遞咨詢電話:0553-5960557
網站聲明:蕪湖市中醫(yī)醫(yī)院 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24
微信公眾號
微信訂閱號
視頻號